煤炭总医院矿山医疗救护平台

获得积分
资料库会员登录
搜索: [高级搜索]
下载首页 | 资源分类 | 下载排行
您的位置: 首页 > 细分领域系统 > 远程医疗 远程会诊
 
分类导航
下载排行
最新资源
煤炭总医院矿山医疗救护平台
资源大小:364.34 KB 资源类型:文档
下载积分: 17
更多
-->
下载统计:总下载:0,本月下载:0,本周下载:0,今日下载:0
发表评论 错误报告 加入收藏夹
资源介绍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矿山医疗救护平台
可行性论证报告



二零零五年七月

地址:北京海淀区复兴路47号天行建大厦302室   邮编:100036
电话:(86)10-51922258 传真:(86)10-51922268  网址:www.med263.com
Add:  302 Room, TianXingJian, No. 47 FuXi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 100036 China
Tel: (86)10-51922258  Fax: (86)10-51922268  www.med263.com
    工程名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矿山医疗救护平台

    申请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     

    工程负责人: 卢智利

    通讯地址:北京朝阳区西坝河南里29号

    邮政编码:100028

    联系电话:(010)84510564

    传    真:(010)84512685

    申请日期:二零零五年八月










目录
1.        引言        1
1.1        概况        1
1.2        国家局矿山中心职责        1
1.3        国家局矿山中心专家组/医疗救护队伍        1
2.        核心技术        1
2.1        软件技术        1
2.2        网络技术        1
2.3        医学影像处理技术        2
2.4        音视频压缩        3
3.        远程医疗        3
3.1        医疗卫生系统的特点和视频通讯需求        3
3.2        远程医疗的历程与展望        4
3.2.1        国外远程医疗发展概述        4
3.2.2        国内远程医疗发展概述        5
3.2.3        远程医疗前景展望        5
3.3        实施远程医疗的意义        6
3.3.1        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        6
3.3.2        提高矿山事故急救水平        6
3.3.3        合理利用外院资源        6
4.        矿山医疗救护平台目标        7
4.1        总体目标        7
4.2        分阶段目标        7
4.2.1        远程医疗系统        7
4.2.2        整合远程医疗和医院现有系统        7
4.2.3        医疗数据的统计分析        7
5.        矿山医疗救护平台总体方案        8
5.1        实施原则        8
5.1.1        系统考虑、总体规划、逐步实施、力求实效        8
5.1.2        充分利用已有软硬件资源,保护原有投资        8
5.1.3        采用先进成熟技术,不做重复开发        8
5.2        总体结构和主要功能        8
5.2.1        系统网络组网图        8
5.2.2        矿区医疗会诊中心系统组成图        10
5.2.3        数据中心服务器及存储系统        10
5.2.4        矿区医疗会诊中心        11
5.2.5        实时音视频会诊系统        11
5.2.6        远程会诊/培训系统终端        11
6.        矿山医疗救护平台实施计划        12
6.1        进度计划        12
6.2        投资计划        12
7.        与HIS/PACS的融合        13
7.1        融合简介        13
7.2        医疗信息交换标准HL7(Health Level Seven)介绍        13
7.3        HL7信息传输格式介绍        13
7.4        HL7接口引擎        14
7.4.1        产品描述        14
7.4.2        功能模块        15
7.4.3        使用方式        15
7.4.4        使用逻辑结构图示        15
7.4.5        医疗机构内部HIS与PACS整合——流程解析示例        15
7.5        HL7扩展能力        16
8.        组织单位和人员        17


1.        引言
1.1        概况
<介绍一下国家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成立时间,背景。>
<介绍煤炭总医院当前的情况以及科研医疗实力情况>

1.2        国家局矿山中心职责
<介绍一下国家矿山救护中心职责>

1.3        国家局矿山中心专家组/医疗救护队伍
<专家组队伍介绍>

2.        核心技术
矿山医疗救护平台以远程医疗技术为核心的矿山紧急救援体系的一部分,完善矿山应急救援机制。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平台,需要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音、视频压缩技术、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等众多先进技术的支持。
2.1        软件技术
远程会诊咨询是一种现实需求,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医疗和保健成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一个新的重要指标,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技术、成本、信息的共享机制和人们的传统观念极大的制约了远程医疗的发展,现在我们充满希望的看到所有这些瓶颈环节都在被时代的发展一一突破。IT技术发展、电信业务的拓展、统一的国际标准体系建立、人们逐渐的习惯了生活在充满互联网的世界里,所以这一切都为远程医疗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2        网络技术
何谓网络?利用通信线路将分散在各地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连接起来,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实现资源与数据的共享,这样一个计算机的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

  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提供巨资,建造了全美五大超级计算中心。为使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共享超级计算机的设施,又建立了基于IP协议的计算机通信网络NFSNET。最初的NFS使用传输速率为56Kbps的电话线通信,但根本不能满足需要。于是NFS便在全国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他们与超级计算中心相连,最后又将各超级计算中心互连起来,通过连接各区域网的高速数据专线,而连接成为NSFNET的主干网。1986年,NFSNET建成后取代了ARPA 网而成为互联网的主干网。期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互联网只对少数的专家以及政府要员开放,则而以NFSNET为主干网的互联网向社会开放。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电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迅速地商业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和爆炸式的传播速度成为当今的热点。商业利用是互联网前进的发动机,一方面,网点的增加以及众多企业商家的参与使互联网的规模急剧扩大,信息量也成倍增加;另一方面,更刺激了网络服务的发展。互联网从硬件角度讲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它连接了全球不计其数的网络与电脑,也是世界上最为开放的系统。但这并不确切, 它也是一个实用而且有趣的巨大信息资源,允许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进行通讯和共享信息。互联网仍在迅猛发展,并于发展中不断得到更新并被重新定义。

  正是网络的飞速发展才使远程会诊成为可能,正是网络的不断发展才使远程会诊不断发展。
2.3        医学影像处理技术
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油然而生医学影像处理技术,也就是众所周知的PACS技术,而且与网络同步发展出现了DICOM标准。

  单纯PACS的基本功能是帮助医院简化和加速医学影像的显示、归档和共享使用,至少可以满足医生的以下几种应用需求:

  1). 医生通过PACS系统的显示和诊断模块,对病人的医学影像进行显示、处理和诊断。这样可以使医生突破胶片的局限,对病人的影像进行全方位的处理和观察,以便得出更准确的诊断结论。
  2). 院内借阅和多科室会诊系统,使医生们可以在各自的办公室里对某个病人的多重医学影像实施共同诊断。
  3). 基于Internet以让医院以外的病人或医生对医院内部允许访问的病人影像资料进行远程访问,以便进行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

  在DICOM标准中详细定义了影像及其相关信息的组成格式和交换方法,利用这个标准,人们可以在影像设备上建立一个接口来完成影像数据的输入/输出工作。

   从1995年开始,医学影像设备的生产商(主要是美国电子制造业协会NEMA的会员)与DICOM标准的潜在用户(主要是美国放射学会ACR的会员)联合起来着手建立起这个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得到了全球范围内其他标准化组织和保健机构的参与支持,这种广泛的合作最终保证了DICOM标准的成功。现今,DICOM标准已经发展到了DICOM 3.0版本。

正是DICOM 标准的产生,使得医疗设备之间、医疗设备与计算机进行通讯,获取医疗设备的数据进行再次影像处理、备份医疗设备数据成为可能。

2.4        音视频压缩

3.        远程医疗
3.1        医疗卫生系统的特点和视频通讯需求
远程医学(Telemedicine)从广义上讲是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医学信息和服务。它是网络科技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它通常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几个主要部分,它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实现对医学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
从狭义上讲,是指远程医疗,包括远程影像学、远程诊断及会诊、远程护理等医疗活动。远程医疗在国外的发展已有四十多年历史,在国内虽然只有十多年的发展时间,却也逐渐跟上了世界上的前沿技术,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远程医疗系统应能与其他数字医疗系统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协同工作。同时具备整体性和分散性:既可以在一个省或地市的大部分医院统一采购,实施远程医疗系统,组建大规模的远程医疗网;也可以三两医院或学术机构自发采购,实现互连,进行会诊或培训。

  注重实用性,除了远程会议以外,远程培训、远程会诊、疫情汇报和学术交流等其他形式的应用更多一些。

  需要诸如图文共享,幻灯片存储发送,交互式电子白板注释等更丰富的多媒体数据功能。

  对音、视频质量和通信的可靠性、稳定性的要求较高,尤其是用于远程会诊时,对视频图像的质量要求更高。

  网络环境相对复杂:在国家级、省级、医学院或研究机构往往有自己的专网和丰富的带宽资源,在地市级或县级医疗机构则没有自己的网络,需要租用电信部门如ADSL、ISDN等通讯速率较低网络。针对不同的网络环境,需要不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医疗卫生系统的视频会议系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应用,例如:专家会诊、远程培训、医院探视、行业会议、行政管理会议(疫情应急指挥、疫情汇报及通报)、远程诊断以及交互式公众教育等等。

3.2        远程医疗的历程与展望

3.2.1        国外远程医疗发展概述
50年代末,美国学者Wittson首先将双向电视系统用于医疗;同年,Jutra等人创立了远程放射医学。此后,美国相继不断有人利用通讯和电子技术进行医学活动,并出现了Telemedicine这一词汇,现在国内专家统一将其译为“远程医疗”。

第一代远程医疗

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远程医疗活动被美国人视为第一代远程医疗。这一阶段的远程医疗发展较缓慢。从客观上分析,当时的信息技术还不够发达,信息高速公路正处于新生阶段,信息传送量极为有限,远程医疗受到了通信条件的制约。

第二代远程医疗

自80年代后期,随着现代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大批有价值的项目相继启动,它代表了第二代远程医疗,其声势和影响远远超过了第一代技术。从Medline中所收录的文献数量看,1988--1997年的10年间,远程医疗方面的文献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在远程医疗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美国和西欧国家发展速度最快,联系方式多是通过卫星和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咨询、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远程会议和军事医学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美国的远程医疗虽然起步早,但其司法制度曾一度阻碍了远程医疗的全面开展。所谓远程仅限于某一州内,因为美国要求行医需取得所在州的行医执照,跨州行医涉及到法律问题。德克萨斯州的跨州行医就曾引起国内的争论。现在这种法规政策有所改善。而在军队,这种情况就不存在,所以在一段时间美国的军用远程医疗系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90年代后期,民用的远程医疗系统得到了较为实质性的发展
第三代远程医疗

第三代远程医疗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第三代远程医疗的鲜明特征将有以下三个:

通过公众通讯网提供服务;(入口变得容易)
提供瘦客户端,到桌面的服务;(维护变得简单)
全面发展,成熟的项目商业化;(动机变得单纯)
3.2.2        国内远程医疗发展概述
我国的远程医疗开始相对较晚,但发展很迅速,作为远程医疗的核心技术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数字化医疗设备技术、医院信息化管理技术都达到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这段时间的发展历程,也积累了多种远程医疗模式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中国十多年的远程医疗发展大概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尝试发展的阶段

个例性的通过一些远程的手段达到会诊咨询的目的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从1986年的广州远洋航运公司的电报跨海会诊,到1988年解放军总院与德国的神经为可的远程病例讨论,再到1995年由北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按字母检索

下载须知:
大部份资源无需注册即可下载
需要积分的资源要在会员中心注册会员并用 积分体系中提示的方法赚取积分才能下载。

免责声明:
所有资源只能用于参考学习,不能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否则后果自负!